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姐妹们和家长每天晚上都要醒无数次给孩子盖小棉被,以防宝宝的小肚子受凉。
大家对盖肚子有着令人感动的执着,因为在很多大人的意识中,小宝宝肚脐一定要盖好,要不然会进风,进风了孩子就要凉拉肚子!
常见的肚脐形状分两种:凹肚脐最常见;只有 10 % 的人是凸肚脐
肚脐可以看作是宝宝来到人世间的第一枚「勋章」。当宝宝出生后连接母子的脐带就会被剪断。一段时间后脐带残端慢慢脱落,最终愈合形成了肚脐。
要想知道肚脐眼会不会进风,首先要知道肚脐眼究竟是怎么来的。
宝宝出生的时候,为了少出血,助产护士会用夹子先封住脐带的两头,然后剪断,一截“脐带残端”留在宝宝肚子上。几个小时后,当夹子松开后,脐带残端会渐渐萎缩、变黑,在出生后一两个星期内脱落,留了一个“洞”。
为了修补残端留下的“洞”,脐带残端旁边的皮肤会慢慢地从两边向中间长。
与此同时,“洞”里面也没闲着,里面也在默默地长“肉”,叫瘢痕组织。
这些瘢痕组织慢慢地向外填,又过了一两个星期,终于完全把这个“洞”补上了,长成了我们的肚脐眼。
死路一条的肚脐眼,自然没有“门”,没有门自然无法进风!
孩子肚子“受凉”后的确会拉肚子呀,这又是怎么回事?
因为腹部受凉,可能会刺激到肠道蠕动,从而导致腹泻。这并不是肚脐眼受凉,而是整个肚子受凉才可能导致的结果。
此外,除了腹部受凉,常见的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感染、饮食不当、奶温不合适,奶具消毒不彻底等也会导致孩子腹泻。
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腹泻症状,还需找准原因,可不能盲目给腹部保暖耽误了病情。
肚脐眼不会进风,但腹部受凉孩子的确会腹泻,所以晚上睡觉时家长要给孩子做好腹部保暖工作。
脐带脱落前,不要让肚脐长时间浸在水中,需要每天用75%的酒精消毒肚脐2-3次,脐窝里面也要消毒,保持脐窝干燥,洗澡时要贴肚脐贴,避免水和尿液等刺激。
给宝宝穿脱衣服和纸尿裤时,可以将上端反折,不要捂住肚脐,避免来回摩擦剐蹭。
脐带刚脱落后,可以继续每天酒精消毒1-2次,但一定记住,手要清洁,动作要轻,完事擦干。
肚脐眼里的“泥”,也牵动着不少人的好奇心。
其实肚脐眼里的“泥”,就是皮肤碎屑、汗与灰尘等混合物。很多人会趁着洗完澡,将魔爪伸向肚脐,这里抠一抠,那里抠一抠,再放到鼻子上闻一闻,那酸爽程度堪比抠鼻屎!
虽然抠起来上瘾,但并不建议大家过度清洁这个部位。因为这个部位较为薄弱,容易导致皮肤出血以及破口感染。
既然这样,是不是不用管肚脐里的脏东西呢?
当然不是,肚脐眼太脏容易产生异味,污垢太多还会刺激皮肤不舒服,所以虽然我们不建议抠,但我们可以在感到不适的时候清理!
❶ 宝宝肚脐眼的清洁工作可以趁着洗澡时进行,待污垢软化后顺带洗一下即可;
❷ 如果肚脐比较浅,用清水即可;
❸ 如果肚脐比较深,可以涂上浴液或肥皂,然后用棉签处理污垢;
❹ 如果污垢太多了,可以用身体乳、护手霜等涂抹肚脐眼,等待几分钟后再用纸巾擦拭,最后轻柔地用棉棒清洁。
通过上文,我们知道抠肚脐会漏风的传说都是假的,比起不靠谱的传说,了解小宝宝肚脐的常见疾病才更重要。
脐疝是因为孩子脐部的腹壁肌肉还未封闭,当孩子腹部用力、腹部胀气、频繁哭闹时,小肠从未封闭的脐部凸出到皮下,形成高于腹壁的凸起物。一般等到孩子平静后,这个包块就会消失。
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,腹壁肌肉逐渐封闭,脐疝自然就会消失。大多数婴幼儿脐疝在2岁内可随着腹壁增强而自愈。
随着宝宝腹直肌的发育完善,脐疝会慢慢恢复并自愈。只要没有其它症状,并且脐疝逐渐减小,便可继续观察无需治疗。
情况二:宝宝未满四岁,但脐疝的直径大于 2 厘米,一般不以凸起高度判断问题。
很多人第一次遇到脐疝,手足无措中听信民间偏方。甚至还有无知的人,用小刀划开宝宝肚皮「放气」
这些行为没有科学依据,还会伤害宝宝的皮肤健康,甚至危及生命安全
轻度脐炎表现为肚脐皮肤周围发红,但内部无肿胀无脓液。
重度脐炎,肚脐和脐周皮肤红肿,肚脐内有脓液,甚至伴有异味。
如果宝宝出现脐炎,不要擅自用酒精消毒或吃抗生素,应保证清洁、随时观察
一旦症状加重、娃出现不适,必须立刻就医,以免出现更危险的并发症。
当脐带脱落后,正在愈合的脐部皮肤,如果持续受到外界较大的刺激。比如说在肚脐扑痱子粉,就会长出肉芽,形成脐部小肿块,也就是脐肉芽肿。
小的、柔软的、粉色的、湿润的脐肉芽肿,一般1 周左右会自愈,不用焦虑。
又叫脐茸,是脐带里残留的肠上皮和脐尿管,未能消退脱落,而形成的肿块
更重要的是,脐息肉无法外用药治疗,也无法自愈,只能通过手术切除。一旦发现马上就医。
月姐有话说:
姐妹们,小小的肚脐,小知识点可真不少。当然,现下除了给腹部做好保暖外,其他并不需要过多关注,千万不要有事没事抠肚脐哦~